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最新动态 小记者风采 主题活动 作品系列 校园采访 文明礼仪 志愿服务   
当前位置:首页 > 作品系列 > 正文

《红枣枣》,咱的“村歌”咱做主

发表时间:2022-08-24 14:20:16来源:陕西日报

千年古枣树根连着黄河,树有着灵性,结下的红枣格外甜。据郝喜英老人讲,她年轻时嫁到泥河沟村,这棵1400多岁的古枣树就是现在这模样,村里的孩子们经常爬到树上玩,古枣树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泥河沟人。 陕西农村报记者 王东宇摄

78岁的泥河沟村村民武岳林(右)发表自己对村歌歌词的意见。 本报记者 霍海澎摄

泥河沟村村民商讨确定村歌歌词争议较大时,都是通过举手表决来确定,少数服从多数。 本报记者 霍海澎摄

本报记者 乔晋 李蕊 霍海澎

70多年前,佳县的农民歌手李有源采用陕北民歌“骑白马”曲调,创作了歌曲《东方红》。

70多年后,在这片热土上,唱着《东方红》长大的泥河沟村村民集体作词,创作了属于自己的村歌——《红枣枣》。

“万里黄河门前走”还是“万里黄河门前流”?

“开章小学‘育人才’”还是“开章小学‘传薪火’”?

“佳县是《东方红》和《黄河船夫曲》的诞生地。咱谱写村歌不是小事,可不能把事弄失塌,砸了这金字招牌。”

……

黄河岸边,佳县朱家坬镇泥河沟村——一个以千年红枣树闻名的古老村庄,做了一件“前无古人”的事:谱写村歌。

黄河和红枣,一个都不能少

7月28日,村歌谱写工作进入第6天。经历前期登门采集村史、村民议事、草拟歌词等环节之后,当天要最终确定歌词的内容。一大早,村委会办公室就挤坐着20位村民代表,他们将集体决定歌词中的每一词、每一句。

“咱的‘村歌’咱做主!”在现场主持人、“爱故乡村歌计划”发起人孙恒一番开场白后,围绕最新一个歌词版本的争论迅速热烈起来。

千年古枣树是泥河沟村的品牌和特色,村歌中要充分呈现大红枣。

于是有人提议,歌名干脆就叫《红枣枣》!

“好!这个歌名响亮,来劲!”大家异口同声地表达了共识。

“枣”是泥河沟人的“魂”。1300多年前,这里武姓人家的祖先就开始在黄河岸边的泥河沟一带,以“枣”为业繁衍生息。千百年来,泥河沟人和枣树一样,艰难、倔强地生长在沟底塄畔、山梁坡峁。

一望无际的枣林牢牢守护着这一方水土,也养育了这一方人。

如今,佳县古枣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。古枣园里最负盛名的是一株生长了1400多年,至今依然吐新枝、结繁枣的古枣树。

泥河沟村的老人讲:“千年‘枣王’根连着黄河,树有着灵性,结下的红枣格外甜。”

“千年红枣泥河沟”还是“枣韵千年泥河沟”?

争论中,双方各执一词,各抒己见。经过举手表决,村歌首句确定为“千年红枣泥河沟”。

村歌中,自然也不能少了黄河。

在陕北,有这样的说法:“能听见黄河水声的地方,枣子就甜!”地处黄河岸边的泥河沟人,每晚是伴着黄河水的美妙音符入眠的。肥沃、背风的黄河滩地,产出了最甜的泥河沟红枣。

7月的陕北,骄阳似火,但泥河沟村却浓荫如盖。村前,滔滔黄河奔流而去,油绿的枣林点缀着起伏的山崖;村后,群山莽莽,黄土高原气象万千。

“万里黄河门前流。”沿着晋陕大峡谷,黄河由北向南途经佳县蜿蜒而下。这里曾是陕北最早“闹红”的地区之一,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转战陕北时为佳县县委题写的“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”题词的石碑至今巍然矗立在佳县县委的院子里。

黄河和红枣、黄色和红色,早已深深融入泥河沟人的骨血。

“评事理”和“人心齐”,一个都不能落

“路壕边上人市里”与“谈天说地评事理”词义接近、语义重复,要不要修改?怎么修改?接下来的讨论更加激烈。

“不用改!”78岁的武岳林老人带头谈了自己的想法:“路壕边上”议的是家长里短的事,就用“人市里”;“谈天说地”目的就是讲道理,“评事理”就恰当。

但“老资格”的说法并没有得到多数人的认同。村民魏孝琴、武方强、武林芳、薛卷花等人相继发言,普遍认为要呈现出“人心齐”,这是泥河沟人的优良传统。如果把“评事理”放在上句,把下句改为“人心齐”就显得更为合理。

这时,又有人提出将“路壕边上”改为“古戏楼前”,言下之意是古戏楼是泥河沟村的古老建筑,更有代表性。最后,通过举手表决,更多村民代表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,维持现在村民“评事理”的地方在“路壕边上”不变。

就这样,通过反复争论,少数服从多数,将这两句歌词确定为“路壕边上评事理,谈天说地人心齐”。

“山野丸子”还是“山药丸子”?尽管陕北人都知道,山野、山药说的都是土豆。如果用“山药丸子”,游客来了听不懂,也不一定能解释得清。大家的意见是,用“山野丸子”,既体现方言特色,又少了些歧义。

听着黄河水声,吹着高原的风,泥河沟人早已习惯了以歌传情。苦了闷了,喝口酒站在沟畔上用拦羊的嗓子吼几声,心里就会舒坦很多;喜了乐了,哼唱着曲调自己填词,兴高采烈地唱出来。

对于集体创作村歌,饱受陕北文化熏陶的村民们个个都是行家里手。

英雄和游子,一个都不能缺

村歌,唱的是生命的故事、人的故事,讲的是村庄的变化、时代的变迁。

泥河沟村人杰地灵,英雄辈出。“卧虎湾里藏英雄”,说的就是泥河沟村革命先驱武开章,他是榆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。村里的开章小学以他的名字命名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泥河沟人奋勇拼搏。他们曾“男女老少建水坝”,也曾“为了生活走四方”。

进入新时代,乘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东风,泥河沟村既在红枣产业上发力,又在乡村旅游、高品质民宿上创新。

2014年,因为完整的旱作农业景观和山地传统聚落形态,泥河沟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;2016年,泥河沟村被评为“乡村旅游示范村”和“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”。

“沿黄路边好风光。”2017年,号称中国“1号公路”的陕西沿黄公路建成通车,这条800余公里的高颜值公路,沿着黄河西岸,串联起陕西4市12县50多个景点。因为紧邻沿黄公路,来泥河沟村“打卡”的人越来越多,“天下红枣第一村”和“中华枣源”的称号,逐渐被叫响。泥河沟村村民迎来了意想不到的发展机遇。

前不久,北京大学15名师生专程来到村里,搭建起一间临时的“黄河照相馆”,免费为村民们拍照。7月15日那一天,村子里热闹得像过年一样,村民们有人抱着大筐的红枣,有人手握锄头、铁耙,在镜头前摆起了造型。他们朴实而纯粹的笑容,迅速火遍全网。

“兔走千里不离窝。”泥河沟村出名了,那些外出打工、求学的后生们纷纷回来了,争先恐后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。

武小斌就是其中的代表。2014年,常年在外地打工的武小斌回到泥河沟村,办起了窑洞民宿。“每年有30万元左右的收入,返乡创业这步棋,我算是下对了。”武小斌笑着挠挠头。

“之前村子条件不好,全村213户806人,常住人口只有170多人。现在不一样了,黄河边上路通了,黄河水变清了,黄土高原变绿了,泥河沟村的游子们回来了,天南海北的游客都来了。人气旺了,泥河沟村的发展就硬气!”“80后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武江伟言语中自信满满。

“作为一个泥河沟人,我感到非常自豪!”在村歌谱写现场,25岁的武敏说。武敏是西安理工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在读研究生,言行间带着陕北女子特有的娇俏和利落,她这次回来是帮着村里设计民宿及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的。

《红枣枣》唱起来,一个音符都不能差

经过多天的酝酿和激烈讨论,由泥河沟村村民集体作词、“爱故乡村歌计划”团队协作完成的村歌《红枣枣》诞生了。

阳光下,千年古枣树裹着青枝绿叶,呼啸着伸向蓝天。在晋陕大峡谷风声的嘶吼中,在黄土高原的臂弯里,在满园长势旺盛的古枣树下,面对着滔滔黄河,一曲婉转悠扬又饱含深情的《红枣枣》,在泥河沟村唱响——

千年红枣泥河沟

金狮银象守村头

卧虎湾里藏英雄

万里黄河门前流

男女老少建水坝

车会沟里捉鱼虾

路壕边上评事理

谈天说地人心齐

为了生活走四方

河水滔滔起风浪

开章小学传薪火

沿黄路边好风光

山野丸子钱钱饭

百年窑洞换新颜

兔走千里不离窝

游子归来建家园

哦 铁姑娘 老愚公 我的爹娘

哦 泥河沟 红枣枣 我的家乡

哦 泥河沟 红枣枣 我的家乡

Copyright 2015 www.ylxjz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陕ICP备15006155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
榆林小记者 主办 联系电话:0912-3280038 电子邮箱:yl-xjz@qq.com

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58号